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为什么地震只能预警,不能预报,技术卡点到底

来源: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 人类无论发展到何种阶段,得到多少伟大的科技成果,都无法与自然的力量相抗衡。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伤害不亚于任何拥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其中最为致命的“终极武器”就是

引言
人类无论发展到何种阶段,得到多少伟大的科技成果,都无法与自然的力量相抗衡。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伤害不亚于任何拥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其中最为致命的“终极武器”就是地震。
在公元前23世纪,尧舜时代我国就开始了关于地震的记载,至今中国的地震记录多达600余年。直至1911年,我国共经历4.7级以上地震多达1034次。
我国处在印度板块、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运动比较频繁。中国是最频繁发生地震的国家之一,全球30%的地震发生在中国,死亡人数也超过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是其他所有自然灾害无法匹及的,不止如此地震往往还伴随着山体滑坡、洪水、海啸等次生灾害。而且余震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完全不亚于主震所带来的影响。
为了避免地震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从古至今的科学家们不遗余力的与地震作斗争,终于在科研人员地努力下,我们做到了地震预警,以减小相关预警区域的灾害损失。
既然都可以地震预警,是不是可以像天气预报一样,将地震提前预报呢?
地震的原因
地震又称地动、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板块运动造成地壳岩层互相碰撞挤压,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剧烈的碰撞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能量引起振动,板块边缘和板块自身就开始了强烈的振动地球上半数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板块运动造成的构造地震。
地球自始至终都在无止境的自转公转,在外部运动的同时内部物质也随外部的运动进行变化和分异。地球表面的地壳在内外变化的影响下,岩石圈开始产生变动,板块开始演变运动,这一系列的运动和变化就促成了地球的地壳构造运动。
除构造地震外,根据地震形成原因还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人工地震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其他皆为自然活动引起的天然地震。
构造地震又被称为断裂地震,一般构造地震在发生时都会在主震产生后伴随着余震。主震与余震的震级相差2.4级左右。
根据能量释放的大小地震也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震感较弱的地震人们甚至都无法感受到,只能被地震台的仪器记录下来。
地震的影响范围无论等级高低都是有限的,也就是地震波在能到达的范围内造成的破坏及影响。
地震预警的技术
在科学界其实一直没有就地震预警的需要条件达成一个明确的态度,大部分拥有地震预警的国家几乎都是地震发生频繁,以及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的。
地震台的工作需要长期不间断地工作,还要与其它多个部门联合发挥预警的作用,因此需要较大的经济支持。
地震因为岩体发生破裂错动,产生能量向四周辐射,而这种能量即是地震波。现代的地震预警技术就是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打一个时间差,赶在地震波到达地震区域之前提前将预警信息传达给民众。
一般地震的震源深度都在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距离,首先无害p波开始传播,一般几秒后破坏性的s波就开始向四周扩散。而电磁波的速度却快于地震波所有波频的速度,地震预警的原理就是电磁波>无害p波>破坏性s波的速度差,提前预警。
虽然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后才能发出,但提前将地震信息传播出去,哪怕只是几秒钟的差距也足以拯救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在得到预警的一瞬间,民众根据预警播报中的时间、地点、震级三个重要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及时避难,应对地震的到来。
每提前预警3秒,所能避免的损失就减少14%,但还有预警盲区依然威胁着我们。预警盲区就是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延伸性,一旦发生地震,地震监测仪进行检测,各个环节开始运作最后进行播报预警,这就是预警盲区。
地震预警的发展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将地震检测系统加入铁道新干线沿线,80年代,研发出紧急地震检测和警报系统。直至2007年检测预测系统推向日本全国。

文章来源:《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网址: http://www.tmjzgcxxjs.cn/zonghexinwen/2021/1109/1006.html

上一篇:旅行者号的遭遇表明,人类以目前的技术,压根
下一篇:15岁上东南大学,21岁读博,5G核心技术的研发者